查看原文
其他

厉害了!湖南十年十村, 湘西占四个!

湘西头条 2023-11-06


3月3日

《新华每日电讯》两个整版

报道湖南十年十村十变

其中,湘西州占四个村



 四个村分别为:

花垣县十八洞村“梦”之变

花垣县梳子山村“路”之变

泸溪县五果溜村“形”之变

龙山县捞车村“美”之变


一起跟随头条君

   看看这四个村的变化吧!


梦之变:脱贫是模范,振兴做典范

  这是十八洞村及进村道路(二〇一九年九月摄)。《新华每日电讯》记者 陈泽国 摄


  十八洞村的冬天,是静悄悄的。一场大雪过后,苗寨和山峦融为一体,屋檐下挂满长长的冰凌,偶尔有一缕炊烟从房梁蹿出,烟火气顿时沁人心脾。


  春节前,25岁的湘西姑娘龙明慧去十八洞村看望外婆,车子开进村口,道路宽阔平整,拐几个弯,就到了外婆家斜对面的停车场。这段进村之路,在她小时候,“要走三四个小时”。


  过去十年间,龙明慧见证了“精准扶贫”首倡地——十八洞村一点一滴的变化:交通改善、苗寨翻新、环境美化、人气变旺……“村子逐年变化,人们精气神十足。”她说。


  扶贫先扶志,从懒汉到脱贫致富能手,村民龙先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酗酒、好吃懒做、命苦、一无所有,这些都曾是他的标签,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,龙先兰重拾生活的信心,通过发展蜂蜜产业,摘掉贫困帽,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

  “梦”之变,诠释着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
  “我们又有了新的目标、新的志向,不仅要做脱贫模范,更要做乡村振兴典范。”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说,脱贫后的十八洞村,坚持因地制宜壮大产业,形成了种养、苗绣、劳务、旅游、山泉水5大产业体系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十年前的“0”元飙升到现在的200万元。


  走进十八洞村村民家中,一张张勤劳朴素、满是自信的脸庞让人印象深刻:2015年敢于“第一个吃螃蟹”,率先在村里开办第一家农家乐的施成富;曾经勤奋读书走出大山,如今组建团队拍视频、开直播推介家乡的返乡大学生施林娇;正在为村里旅游做优规划、提升服务的花垣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进兰……


  激活村民内生动力,昂扬奋斗志气,十八洞村正汇聚起发展大能量。从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荣誉,到入选“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”,再到矮寨·十八洞·德夯大峡谷景区获评为5A级旅游景区……在各级政府和村民一起努力下,十八洞村捧回一张张亮眼“名牌”,正描绘未来发展的更大蓝图。


  “如何做强做优十八洞村品牌,未来的规划要更精细、更完善。我们要从国土、空间、生态、产业、人文等方面通盘考虑,到2025年和2035年,十八洞村要达到怎样的目标,必须很明确,整体发展要能可持续。”施金通说。


  十年前,偏远闭塞的寨子只有零星灯火。十年后,红色文化、苗族特色文化、竹文化、田园风光……正吸引着周边村镇逐步融入十八洞村经济圈。


  新年过后,大山里气温回升,微风拂过十八洞村山岭,带来春天的消息。村民石爬专老人不时到门前观望,村口传来的孩童欢笑声,每每让老人的脸上挂满幸福的微笑。


路之变:“羊肠”变通衢,“角落”连世界

  这是梳子山村村民龙绍文在自己的新居前留影(二〇二一年二月摄)。《新华每日电讯》记者 柳王敏 摄

  从贵州到湖南,靠东北有一条羊肠小道,由这条小道,可以抵达湘西一个名为“民乐”的乡镇,再从这里绕山路十几道弯,便到了梳子山村。


  在村支书龙绍英的记忆里,一直到本世纪初,这条羊肠小道仍是湘黔小山村之间来往的主要通道。小道不宽,砂石路面,仅供人、牛马车通行。


  路,曾让梳子山村成了湘西被“遗忘的角落”。


  这个“角落”距离湖南花垣县城需两小时车程,逢大雪时,还难以上山进村。与其说梳子山村在山上,还不如说山就在梳子山村里——村内一座座山头如梳齿一般,大多数房子如同插在半山腰,没有院子,出门跨两步就是“悬崖”。


  “对面讲话能听到,翻沟过坎要半天”,困于深山之中的村民如何脱贫奔小康,十年发展的答案,关键在“路”之变。


  “脱贫攻坚以来,在上级部门支持和帮扶单位的协调下,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打通了19公里进寨公路,把6个自然寨连起来了,路一通,与外面的联系就更加顺畅,项目和产业能进来,本村货物能出去,整个村子就盘活了。”村民龙绍英说。


  进村主干道好修,方便农运的生产路却让村民下了苦功夫。热心公益的村民龙五一,曾发动村民义务出资出工,试图在陡山岩石间凿出一条从寨子通往茶园的生产路。“最初,我们80多人靠锄头一天只掘进不到5米。扶贫工作队进驻后,挖掘机上场了,这条路才终于被打通。”他说。


  如今,站在梳子山村高地上俯瞰,一条条水泥路如玉带缠绕在群山之中,无论是往返不同的寨子,还是到茶园劳作,村民们都可以开车直达。脚下的路通了,梳子山村逐渐摸索出腊肉深加工、茶叶种植等产业发展之“路”,整村脱贫后,顺利衔接乡村振兴之“路”。


  “村集体有茶园850亩,委托给茶业公司管理,年底分红17万元;村集体入股企业分红资金20万元;腊制品车间租金收入15万元;种植中药材收益3万元。”龙绍英给记者算2021年村集体收入,“总共55万元,这在十年前几乎无法想象。”


  “去年村里有18个孩子考取了大学或大专”,梳子山村驻村第一书记、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光林说,现在不只是人和货要走的路通了,孩子飞出大山的“道路”也畅通了。


  “路”之变,进一步激活了村民内生动力。57岁的龙绍文是村里种养殖能手,之前靠特色养殖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洋楼,如今他流转了20亩地,转型种植黄精等中药材。“我特地去昆明学习技术,期待未来能有好收成。”他说。


  站在村内,龙绍英指着远山向外地人介绍,“看,那边就是贵州!”就在这十年间,那条湘黔流通的羊肠小道,早已成为两省小山村来往和发展的平坦大道。


形之变:村容靓起来,村民笑起来

这是五果溜村(二〇二一年九月摄)。新华社发

  沅水之滨的湖南泸溪县五果溜村,因盛产桃、李、杏、枣、梨五种水果而得名,尽管瓜果满枝,但以前带给村子的收益却很微薄。这十年来,五果溜村从村庄环境到瓜果种类,进行了一场关于“形”的改变。


  最显而易见的,是村庄形象之变。“十年前的五果溜村,马路上遍地可见家禽粪便、白色垃圾,猪圈、牛栏管理不当散发异味,房前屋后杂物随意乱放,道路黑灯瞎火,村子的邋遢形象让村民饱受诟病。”村支书姚元刚说。


  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举措,五果溜村变了个样:公共泥土路面硬化,坍塌的围墙重新砌好,大幅涂鸦上墙,路灯亮起来了,绿化美起来了……姚元刚感慨:“老百姓生活舒坦多了,外村人到访也让我们脸上有光。”


  村庄干净了,如何长期维持又成了新问题。驻村第一书记、驻村工作队队长徐飞良说,2021年5月,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工作队入驻五果溜村后,和村干部一起制定了《五果溜村村庄规划》《五果溜村村寨治理实施方案》,将村庄环境维护纳入村治重要内容,“不仅维护环境卫生的群众有积分奖励,还规定工作队和村干部定期参与公共卫生清理。”


  十年间,产业形态之变,是村级发展的另一大亮点。昔日的“五果”种植方式粗放,重数量轻管护问题突出,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带着种植大户和技术能手,从改良品种入手找效益,逐渐打出了水果、水产、水景“三水”产业“组合拳”——柑橘育苗成为村主导产业,荸荠种植增收致富,沅水乡村旅游盘活了整个村寨……


  2022年开年,正是五果溜村荸荠挖采的好日子。“我种了11亩,每亩产量预计能有5000斤,比上一年亩产多了1500斤。”村民姚文忠说,自己种荸荠多年,在工作队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下,如今荸荠不仅产量增加,抗病虫害能力也提升了。


  姚元刚说,十年前五果溜村集体收入为零,十年后有了柑橘育苗基地分红、光伏发电补助、水库出租租金等多渠道来源,去年村集体收入达25万元。发展前景明朗,村民腰包鼓了,脸上的笑容多了,村民形象变好、变美了!


  更多更好的“形”之变正在路上。“沅水(五果溜村段)漫步道建设”“荸荠现代产业示范园建设”“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”……乡村振兴工作队逐渐“兑现”驻村以来确定的振兴清单,“为了测试如何实现优质高产,我们种了3亩荸荠试验田,如今成了老百姓的观摩田、学习田。”驻村工作队队员、湖南省植保专家郑和斌说。


  “振兴清单是通过前期实地走访摸排,收集村情民意后系统规划整理的。”徐飞良说,一份“清单”就是一份规划,大大小小27个项目的推进落实,将为五果溜村带来更大的变化。


美之变:守好老木房,传好老手艺

这是捞车村(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四日摄)。新华社发

  捞车村隐藏在湘西大山里,一座“Y”型木结构凉亭桥,横跨两河交汇处,连着三个土家寨子,春雨连绵时,云雾缭绕,山水如画,当地人更愿称呼这里为“惹巴拉”。在土家语里,“惹巴拉”意为“美丽的地方”。


  自然美、民族美、人文美……走进捞车村,浓郁的土家族文化气息带来美的享受。过去十年,偏居于武陵山腹地的这个小山村,在国家支持民族地区、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下,在守护“美”传承“美”中,诠释“美”之变。


  最大的变化,要从保护村内200余栋木结构土家族民居说起。独具特色的木结构房子,承载了土家族的民族记忆,体现了土家人文美。


  “土家寨子本与自然融为一体,但在10年前,因为交通改善,建砖瓦房一度成为潮流。”村支书向福孝说,大拆大建势必破坏原有风貌,规范保护土家寨子成了村里的“头等大事”。


  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当地干部介绍,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,当地出台措施,支持群众改建或新建木结构民居,按照一定的建筑面积上限,由政府出资每平方米补助400元,让生态保护和传统村寨保护理念进村入户。


  美好的传统村寨风貌守住了,民族特色旅游发展起来了,村民尚顺林就成了受益者之一。2016年他规划建新房,按照进度已建好了一层砖房,在了解捞车村发展规划后,他立刻将砖房拆掉,改建成木房。如今,他家360平方米的两层木房矗立在村口,在旅游旺季时,自家经营小商店、民宿,生意红火得让他直夸当初的决定英明。


  守住有形的“人文美”,更要传承无形的“民族美”。67岁的村民刘代娥是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也是捞车村土家文化“代言人”。土家织锦挑织工艺全凭心计,无需蓝本。刘代娥12岁入行,潜心钻研大半辈子,常见的100余种图案烂熟于心。每当她在织机上挑针穿线时,常常引得游人驻足欣赏,赞叹不已。


 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在政府支持下,刘代娥从老手艺里谋求大生计,担起保护传承和发展土家织锦文化的新使命。近年来,她不断向外推广展示土家织锦文化,收徒授课,目前正加强织机改良,挑战双面织艺,让古老的土家织锦走进现代生活,成为富民产业。


  摆手舞、茅古斯舞、打溜子、咚咚喹……今年元宵节之夜,多种土家民俗技艺在捞车村轮番上阵,大山里洋溢着新春的喜悦。其间,土家姑娘田剑英的精彩表演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。


  为更好传承土家民俗之美,让古老的文艺“动”起来,2020年7月,捞车村备好工作室,请来隔壁乡镇的土家“红人”田剑英入驻,助力活动展演,宣传土家文化。穿土家服、说土家语、唱土家歌、跳土家舞……年轻富有活力的田剑英,已成为捞车村一张靓丽“名片”。


点击图片查看详情


来源|新华每日电讯

作者|柳王敏 张澍婧

编辑|杨世芳

监制|陈昊





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




■ 夜读|醉美八面山

■ 《湘西印记》(总第78期)|乌蒙山回旋战

■ 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这些干部

■ 湘西一周热点(2022.2.20-2.26)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